梦里依稀湿炊烟

发布日期:2022-12-13 09: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安市信访局


身在信访岗位,做的是群众工作,工作繁忙是常有的事。虽然忙碌,但心里并不累,有时候看到长得像年迈的母亲一样的群众来访,倍感亲切,能为她们倒上一杯热茶,帮助解决她们的困难,是一件多么欣慰的事。同事常常开玩笑地说我的“乡思病”又犯了。虽是玩笑,却戳中了我的心,屈指算来,确已好些日子没有回乡探亲了。晚间,帮孩子做功课的当口,无意间读到五柳先生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想及少时在农村的田园生活,流淌在心底的怀乡情思便泛滥开了。我想,人世间最美好的最悠长的情思莫过于此。




我的老家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一个泥坯老屋里,没什么值钱的家当,只有几把农具。老屋后有一条蜿蜒的小河,听老人说能汇入灌河,流进大海。离小河不远处,一个高高隆起的土堆子,堆上白杨树林深叶茂,一到夏天便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游乐园”,玩的最多的就是“八路军抓鬼子”,一人一把制作简单的木枪,握在手中,可谓神气十足。玩累了,便坐在土堆上静静地望着村子,努力在那些差不多模样的房子中寻找自己的家。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经验了:看炊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在家操持家务,还要干田里的活,常常回家较晚,不能准点做饭,所以村里较晚升起的一缕炊烟多半是我们家的。




那时母亲常说:“农村人的炊烟就是灶台下麦秸秆燃着的火变的,火一红就有饭香,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好日子”一类的话似懂非懂,只是眼巴巴看着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觉得是母亲做的,就都好吃,有好吃的就是好日子。那时正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大多数人家并不富裕,有手表和挂钟的人家极少,炊烟便变成了村里的晨钟暮鼓,每天无偿地传递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信息。

早晨的炊烟是清新的,如晨曦初现,清灵疏朗,象征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母亲常常会早早起床给我们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夹上几个白馒头或玉米饼,摆一碟萝卜干。吃完早饭,我们斜挎着绿帆布包去上学,母亲扛起锄头下田,农家人风轻云淡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午间的炊烟是匆忙的。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逢“夏麦当口”时脚不沾地的身影。中午放学回来,母亲总是能在挂在墙上的竹篮里找到馒头、卷子一类干冷的食物给我们先吃,然后再做些简单的菜汤。回想起来,那些馒头卷子虽很朴素,却比现在甜品店华丽的点心面包顶饱,随便吃上几个,直到晚上大人们下田回来,也不觉得饿。

傍晚的炊烟是迷人的,最能体现农家人生活的温馨。庄稼人有个习惯,越闲越吃,而晚饭是庄稼人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候,所以自然丰盛些,一家人围坐一桌,夏天边吃边乘凉、冬天边吃边烤暖。傍晚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家的菜园里摘些蔬菜、瓜果,帮母亲洗好、切好,等着晚上做几道好吃的热菜。那时课务轻,也会常常约上几个小伙伴去河边钓鱼,如若哪天钓上几条鲫鱼,母亲便会做上一碗美美的鱼汤,那滋味堪比过年。鱼汤要想好喝,需要小火慢炖,因此,傍晚的炊烟便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炊烟袅袅,形象生动,古诗词中自然不少。“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是洪适笔下的炊烟,“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出自辛弃疾的笔端。这都不难理解,后来读到陆游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馀渔舍炊烟湿”,不禁产生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直至近来,看到像年迈的母亲一样的群众来访,听着她们亲切的方音,帮助解决她们的困难,心里甚是欣慰,不由得拉长了怀乡思故的情丝,几回回梦见母亲在灶台生火做饭升起的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有所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不分的,泪眼忆炊烟,又怎么会不湿呢!多少年来,我曾无数次看到炊烟以各种姿态在乡村的天空中翻腾弥散,然而只有在梦里,有那细细的炊烟升起不久,远远传来母亲的呼唤,那是家乡的味道!

新的时代,农家的炊烟仿佛已是前尘梦影,但人世间的烟火气永远未散,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乡里乡亲的感情越来越浓郁,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丽!

 



(来源:淮安市信访局 谢猛)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