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信访局接访处处长朱伟民事迹材料

发布日期:2016-10-25 14: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省政府信访局

 

    朱伟民同志在信访战线默默耕耘20年,2006年担任接访处处长,在接访一线工作11个年头,接待上访群众逾万批(次),化解信访矛盾数千起。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努力,却无怨无悔,不图名利。他将一个信访工作者可贵的操守演绎至极,至今仍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业绩。扬州市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朱伟民同志的事迹,他的感人故事在市民中广为传颂。

    大爱——为百姓甘愿“受罪”“受气”

    市直企业改制,规模大,涉及职工人数多,矛盾复杂突出,职工不断组织集体上访。那段时间,朱伟民每天都被上访职工围困在接待场所,有时候一天都没水喝,但他还是说个不停,只为让职工理解这一切。那段日子,朱伟民全身心扑在上面,接待室、企业、主管局几个地方轮流转,哪里有职工上访,他就赶到哪里去接待,哪里发生矛盾,他就到哪里去调解。家里妻子都有些责怪他:忙得不顾家。
    群发化工集团改制,一全水泥公司歇业破产,职工封堵企业大门,围困企业负责人,上路游行示威……这样的场景,在朱伟民眼中已屡见不鲜。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来到职工当中,坚持义正词严地说理、讲政策,而面对职工失控的情绪,辱骂和围困,他从来毫不畏惧,脸上被吐口水、身上被一些不明身份和别有用心的人拳打脚踩,他都忍住不吭声,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多数职工,来平息职工的情绪。
    有一次,市区无证三轮车整治,很多车主不理解、不配合,在到市政府上访无果后,组织100多人去省集体上访。得到消息后,朱伟民饭都没顾上吃,连忙和同事一起赶赴途中劝阻。上访人因为买不到车票不能乘车去南京,于是改为徒步前进。那时时值盛夏,烈日当空,但朱伟民没抱怨,和上访人一起走在仪征的乡间小道上,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反复耐心的做上访人思想工作。最后,在仪征市新城镇一个小村庄里,车主们终于听进了他的话。“信访干部真是不简单啊,不要说你们这些40多岁的同志,就是二、三十岁的小青年也受不了这份罪。”原来,是他的真诚打动了他们。
    确实,信访工作干的是机关第一难的事,上访群众的哭声、骂声、埋怨声、声声灌耳,各种各样的难事、烦事、窝囊事,事事揪心。信访工作者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每天面对一双双企盼的眼睛,一张张含有怒气的脸庞,群众堵政府大门、非法上访、缠访闹访时有发生,上访群众自残、自伤等恶性、突发性事件也不可避免。企业改制、城市拆迁、民工讨薪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不断出现,各个重要敏感时期维稳任务艰巨繁重。
    朱伟民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压力下,默默坚持和奉献了20年,他有一句自勉的话:“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留给他人。”而事实也是这样,哪里有上访,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矛盾,他就冲到哪里。
    可你知道吗?在处理大大小小的非正常上访事件中,其实还伴随着许多危险和恐吓。面对这些,朱伟民从不退缩,他或迎危而上,当机立断;或不卑不亢,泰然处之。他曾夺下精神病患者手中挥舞的铁棒;他曾徒手解除上访人掏出的管制刀具;他还曾多次接到辱骂、恐吓和威胁的电话……工作中,他被人指着鼻子骂过,衣服被人撕破过,身上挨过拳头和脚踹……
    对此,朱伟民的妻子非常不解,她问朱伟民,为什么要当这“受罪”“受气”的官?“这‘受罪’、‘受气’的官不但要当,而且要为老百姓当好。如果受了委屈的群众把气出在我身上,群众气顺了,事态平息了,社会稳定了,我甘愿受这份气!”面对妻子的不理解,朱伟民道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和大爱。

    忙碌——“缺席”家庭,忙好“别人家的事”

    在朱伟民的印象里,刚刚转业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个时候,孩子还小,父亲早逝,母亲身体多病,缺人照料,在家里他是顶梁柱。即使这样,他却无法腾出一点精力来照顾家庭。
    孩子高考是家里的大事,别人家父母亲都亲自陪着,而朱伟民家却“缺席”了。那时,他的爱人下岗,好不容易找了个临时工作,不能请半天假,说好了让他陪一陪,然而到了考试前一天,单位一个决定,让他又义无反顾背上背包,踏上进京值班的路。也许,和领导打个招呼,换个人去也不是不可以,但他就是不吭一声,不提半点要求,只留下不能陪伴孩子为高考鼓劲的遗憾。
    对朱伟民来说,“时间都去哪了”真是个问题。他的时间永远不够用,每每单位一个电话,无论正在做什么事,他都立即丢下,骑上那辆飞鸽牌的自行车,飞一样的往单位赶,他的爱人无奈地跟他开玩笑:“你在部队干的是空军,是和‘飞’打交道的,到了地方,干起工作来也像飞一样,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停一停,息一息呢!”这么多年来,他一刻也不曾停过息过。
    认识朱伟民的人这样评价他: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坚守在信访岗位上,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坚持重修养、讲操守。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走上信访工作岗位那一天起,就没有想过要索取什么,他深知信访工作做的是最难最烦的事,干的是无钱无权的活。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苦干实干的劲头,有在名利面前坦然淡定、不为所动的品性。难怪有人说,在朱伟民的身上,你能看到信访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作风。
    身为来访接待处处长的朱伟民还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那一段时间,信访局人员编制少,群众信访量大,矛盾多,局里实行全员接访,他和大家一道起早贪黑忙接待,苦口婆心做工作。调整工作岗位到来访接待中心后,更是接待了大量的来访群众。尽管如此,最令他们感到欣喜的是,很多烦事、难事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圆满解决,很多矛盾纠纷通过他们尘埃落定。
    谁都知道,朱伟民太忙了。接待处理信访的同时,朱伟民还承担着处室管理和全市信访系统内接访工作指导的任务。为把市来访接待中心打造成优质、高效、文明的示范窗口单位,为促进我市信访接待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朱伟民默默付出着辛勤的劳动,而在这无言的努力中,累累硕果正在向我们招手。

    无悔——坚守“心连心的窗口”

    有一年春节前,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使得全城的交通都陷于瘫痪,但就在此时,单位的电话到了,维扬区一电动车生产企业的职工在市政府集体上访,他看看外面,自行车骑不了,出租车没有踪影,公交车像蜗牛一样爬行,还没有人走的快。他想了想,开始步行往单位赶,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等赶到现场时已是大汗淋漓。上访职工看了后都说:“你想不到我们大雪天会来上访,我们也想不到你会冒着大雪徒步走过来接待。”
    因为接待群众经常误餐误点,朱伟民得了胃溃疡,医生特别关照,这是慢性病,必须好好地调养。然而繁重的接待任务和无规律的工作时间让他没有任何调养的机会,经常是一接待就是半天,有时午饭吃不了,有时晚饭不能准点,甚至一大早有了接待任务,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要赶到单位接待。
    他的胃病每况愈下,在他的表情、眼神和汗滴里都真实地渗透着。同事们看见他接待群众,过了吃饭时间还在坚持,有时说着说着豆大的汗珠就会顺着额头往下滴,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的胃又开始犯疼了。
    和身体的疼痛相比,朱伟民还有一个令他遗憾终生的心痛。几年前父亲病危住院,临终前亲人都到了,唯独他还在接待上访人,等到接待结束了赶往医院,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干信访工作不图名不图利,心里是坦然的,虽然遗憾是永远的,但也永远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说完,他的眼眶就湿润了。
    有人不禁要问,朱伟民到底为什么走不开?他怎么会让自己熬出病来?其实,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市来访接待中心作为窗口单位,代表着市委、市政府的形象,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此,朱伟民必须以接待窗口建设为抓手和着力点,并去全面推动中心服务质态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朱伟民忙些什么?他忙着亲手制定完善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带头执行;他忙着严抓处室管理,组织理论业务学习,案件讨论交流,信访事项转送交办、督查督办;他忙着一样一样抓,一个一个管;他忙着出思路,创模式,时时争先,处处创优。正是因为他的亲力亲为,感染了处室里的所有同志。
    认识朱伟民的人还很疑惑,他平时是个话少的人,怎么就能做这份工作?原来,他最打动人心的,是那张笑脸。在接待上访群众时,朱伟民都是最热情文明的那个,他言语不多,但比任何人都更耐心和细致,他的细腻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成为信访干部们学习的对象。他每天都提前1小时上班,牺牲休息时间主动自觉加班加点,用多少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大到工作业务,小到打扫卫生之类的小事,他从来都不会告诉别人。身边的人们,只是被他这匆匆的背影,打动着、感染着...... 
    在朱伟民的严格管理和创新工作下,来访接待中心工作全面改观,新的工作机制逐渐成熟,新的工作模式作用凸显,得到广泛认可,全省信访部门接访工作会议在扬召开,兄弟单位纷纷前来观摩取经。共产党员优秀示范窗口落户接待中心,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名至实归,局内部先进集体评比,更是连续多年获得先进处室的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背后,都凝聚了朱伟民同志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然而面对这些荣誉,他只是淡淡一笑:“荣誉是靠大家取得的,我个人算不了什么,只是尽了一份应该尽的职责而已。”

    责任——群众利益无小事

    原扬州玻璃厂职工冯双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工伤,导致双眼视力严重受损近乎失明,后企业改制为外资企业,其本人病退在家,由于眼伤复发急需手术治疗,治疗费用得不到落实而上访,这时,朱伟民接待了她。
    他回忆,起初上访人情绪十分激动,在接访大厅又哭又闹,滞留缠访,提出必须立即解决治疗费用的无理要求,并对接待人员进行谩骂、殴打。朱伟民上前劝说时衣服被扯破,颈项上也被抓出道道伤痕。尽管如此,他没有计较上访人的过激言行,而是坚持耐心的跟她讲政策,将心比心希望她平息情绪。陪同上访的冯双云的家人都离开了,他经过反复劝导,说服冯双云回家,将其搀扶到车站,并自己掏钱送她上车。之后,又跑企业、跑劳动部门,多方奔走协调,最终帮助落实了治疗费用,还为其补办了医保。事后,冯双云和家人来到信访局,拉着朱伟民同志的手说道:“想不到信访局的干部肚量这么大,态度这么好,您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南京六合市冶山镇耿宝太在仪征发生交通事故致残,下身全部瘫痪。由于法院判决的赔偿款执行不到位,其家人将耿遗弃在市来访接待中心。一时无法和耿家人取得联系,耿宝太自己又无法自理,这可难倒了信访中心的工作人员。朱伟民见此,二话不说接下了照顾他的工作,连续两天两夜,他没有离开单位,而是找地方让上访人住下,一刻不离的看护照顾,为他端屎端尿,喂食翻身。困了,就只在旁边的床上打一个盹,一直到第三天把上访人送回家。
    但工作到此还没有结束。朱伟民把耿家人的心事放在心上,开始为解决耿的执行难问题进行多次协调,通过申请省、市各级信访、司法救助基金,解决了一部分执行款。事后,耿宝太的父亲耿书祥主动到信访局为自己先前的遗弃行为作真诚的道歉,并动情地说道:“您对我儿子真是比亲人还亲啊!” 
    广陵区华丽服装厂女工上访反映企业拖欠工资,工厂负责人外逃。为了维护好职工的利益,防止事态扩大,朱伟民立即联系市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启动司法保全程序,及时协调处理,在较短时间内帮助职工解决了拖欠工资问题,避免了更大规模群体性上访的发生。
    又一年年底,市区碧水栖庭工地民工100余人到市政府上访讨薪,由于时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房产开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1000多万元工程款无法及时兑现,民工工资拖欠严重。朱伟民召集相关部门、单位连夜协调处理,督促开发商筹措资金。问题解决前,民工不愿离开,他就和民工一起吃住在信访局,连续三天三夜,终于现场兑现了民工工资,每每这时,他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伟民心里深知,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每天面对的是群众,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矛盾,以什么样的感情去对待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既是一个信访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也是立足岗位职责的本职工作。走上信访工作岗位的这十几年来,他以热心谋服务、真情解民困的赤城和胸怀,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精彩地诠释了一个信访工作者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
    他在信访中做得更多、最与人不同的是对群众讲感情,讲耐心。在接待中,他用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面对群众的怨言,用一个个善意的微笑化解群众的苦气。他常说,信访局就是上访群众的家,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和舒心,要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善做群众的“减压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解决上访群众的困难,他经常要奔走协调,每天讲得口干舌燥,同时还面临几多困惑,几多无奈,只有自己知道。信访部门是个协调机构,信访事项要靠有权部门处理和解决,解决问题大都在求人之中,这些,许多来信访的人却并不熟知。而朱伟民并不习惯去跟别人解释这一切,他只是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问题。他帮助残疾家庭子女入学,为操办丧事的拆迁户安排临时住房,为船厂烧伤的职工协调解决治疗赔偿问题,每一件都尽心竭力,而他的真诚和平凡也真实地映入群众的眼睛:一面面锦旗和一句句感激的话语,成就了他实实在在的好口碑。
    这么多年来,朱伟民仍然觉得,上访群众大多数是弱势群体,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要有党心、有民心、有良心。 “群众的事办好了,我们信访工作者的心也就定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