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信访干部】轮椅上的信访干部
——走访泰兴市信访局白国龙

发布日期:2021-03-17 10:5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新华日报


2021年3月17日《新华日报》8版报道内容


泰兴的春天,乍暖还寒。50岁的白国龙戴着白手套,套着护袖,双手快速摇动着轮椅手轮圈,走乡串镇。

白国龙是泰兴市信访局接访科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08年一场意外,让他高位截瘫、半身不遂。但13年来,他坚持坐在轮椅上接待信访群众。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信访群众送来的锦旗。在老百姓眼中,白国龙是口口相传的好人化身;在党员心中,他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


“什么样的公正才是百姓需要的?”


1993年,白国龙从部队退伍后,先后任乡镇人武部副部长、村支部书记、副科级统战委员、市信访局办信科科长。

在村里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有一对叔伯兄弟比邻而居。哥哥修猪圈占了弟弟0.4平方米的宅基地,弟弟反映到村里。到哥哥家多次做工作无果,白国龙一气之下,叫弟弟将哥哥告上法庭。弟弟胜了,但兄弟两家人再不来往了。白国龙像被人猛击了一拳,自责至今。

“一个简单的信访事项背后,涉及大量的法律、政策、乡情民俗。”白国龙接待的群众越多,就越担心、越害怕,担心能力不足,害怕分析错误,形成“破窗效应”。于是,他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熟悉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事例和舆情。接待后一有空闲,他便对接待过程进行反思,发现做得不到位的,还会及时电话沟通补救。

2018年,陈某气冲冲闯进“白国龙工作室”,嚷道:“邻居老朱太不像话,我家南北通透的房子,被他家违建搞得通风、采光都不好了。”

“这边坐,别急,慢慢说。”白国龙一边听着陈某的讲述,一边暗自揣摩:“这事到法院很好判,但强制执行后对方可能再建,法院的人总不能天天待在村里,更何况双方是邻居,矛盾加剧了以后怎么相处?”

白国龙和陈某提起自己曾处理过的兄弟俩的矛盾,随后又建议:“好不容易盖起来的房子,全拆了老朱肯定不愿意。我让懂行的人去看下,确保对你家没影响的情况下部分拆除,怎么样?”

陈某满意地回去了。白国龙迅速和镇里联系,经过细致的工作,老朱最终同意部分拆除房屋,后退一米半的空间给陈某家通风采光。

2017年腊月廿八晚上6点多钟,白国龙整理好桌上的材料准备下班。这时,丁某急匆匆来到信访局接访大厅,反映上午家人去世,急需用钱,请求帮助讨回几万元工钱。“放心,我一定想办法帮你要回工资。”白国龙一边安慰他,一边快速思考:信访人需要的不是一纸转送单或是交办单,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工钱回家办事,这件事不能按常规程序走!于是,他立即向所涉单位经办人打招呼,帮助联系单位老板。经发动多方力量,终于打通这个老板的电话,白国龙反复劝说,老板东拼西凑在当夜就把钱付给了丁某。春节后一上班,白国龙又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将其他工人被欠的工资也发放到位。


白国龙在接待信访群众。王跃武摄


“百姓工作要‘筛糠见米’,不能‘滚雪球’”


“不是所有信访人的诉求都合情合理,但除了极少数恶意闹访者,大多数人不辞辛苦地信访,都是自认遭受不公正对待。”从事信访工作多年,白国龙认为,信访人的第一诉求,其实是希望自己的诉求得到重视。

为此,他给自己立下“准、稳、快、特”工作法。准,百姓反映问题后,分析到位,找准症结。稳,及时疏导群众负面情绪,因势引导,明理释法。快,及时协调,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磨合修补裂痕,达到事心双解。特,因事而异,精准施策。

2020年疫情期间,高新区一家工厂招聘一批临时装配工,突击完成订单任务。口头承诺每小时13元,哪知实际结算时,每小时只发7.5元。工人们急了,找到白国龙。

白国龙一问,工人们全超过50岁且没有基本养老保险。查政策,应按劳动关系的特殊情形处理。可怎么处理?白国龙从没遇过这类情形。他赶紧请教市劳动监察大队。经市劳动监察大队协调,工厂最终答应补发工资。

工人代表殷冬英感激地说:“白科长始终很和气,中间还多次给我们打电话,及时告知进展,真的是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

得知白国龙在河失镇接访,洋碾村的万一萍特意赶来感谢他。原来,洋碾村2018年拆迁安置,二期的进户道路和下水问题一直没能组织实施。万一萍听说“坐在轮椅上的白国龙是群众的贴心人”,便于1月29日找到泰兴市信访局。白国龙问清来龙去脉后,主动向市领导汇报情况,经市、镇两级积极沟通协调,最终在元宵节前解决了洋碾村道路和排水问题。

“百姓工作要‘筛糠见米’,不能‘滚雪球’”。白国龙称自己曾到某村组协调会办信访事项,并形成群众认可的处理意见。本以为事情很快就能化解到位,但这个村组的干部却以各种借口拖延,让群众十分反感。

“只要敞开大门,摆正态度,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群众肯定会顺气、服气。”白国龙接访秉承“情、理、法、礼”4个字,“法律法规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情”跟“理”是我们的左右脚,左右脚不管怎么走,都得踩在法律法规这个坚实的大地上。”

“礼”,除了以礼相待,还要站在信访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用他们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交流,一时理解不过来的掰开讲,做到说透大道理、讲明小道理、谈清情和理,在拉家常式的接谈环境中打开心结,为事情的处理打牢基础。


白国龙在接待信访群众。王跃武摄


“群众的需求在哪,我们的服务就要跟到哪”


“白国龙亲民工作室”北墙上,“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对联分外醒目。白国龙说:“这副对联时刻提醒自己,把来访群众当亲人,把百姓诉求当家事。”

基层信访工作大多是繁琐小事,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提供精准化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赞誉和支持。虽然身体不便,白国龙却一直坚持到社区、到村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化解处于萌芽状态的社会矛盾,给当事人提供协调的平台,尽可能避免“对簿公堂”,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

2020年5月16日,星期六。上午,白国龙来到仁寿村后凌组的细说心语室,与当地百姓“唠嗑”。谈话中,他发现村民凌某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似乎有什么话要说。细心的他主动询问后得知,凌某父亲早亡、母亲身体不好。2004年拆迁时,镇里根据他家实际困难进行了适当帮助。拆迁后,组里重分承包田,他发现自家承包田少了,但想到组里和村民之前对自己的照顾,没好意思提出来。现在他和妹妹都结婚了,家里人口增多,田里粮食不够吃,希望能将少分的承包田补回来。白国龙听后现场与村组干部、村民进行沟通,大家一致同意,他少分的承包田在组里的预留地中解决。

如今,泰兴成立了“暖心信访”志愿服务队,全市16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联接联调工作站,90个村居、社区有了亲民驿站,90个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有了细说心语室,构建起“四位一体”白国龙亲民工作室服务团队,把工作室的触角从市级层面一直延伸到基层最末端,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矛盾各方白天无法聚到一起,白国龙便在晚上7点至9点搭建第三方沟通交流平台 “民情夜话”, 通过微信、电话、视频沟通或深入村居与群众同坐一张板凳上聊天,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因势引导,妥善化解各类矛盾,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推动“事心双解”。

白国龙总说,常怀为民之心,迎着问题找办法,就能设法在各种信访诉求中找到各方利益平衡点。通过在最细小的“方格”内磨砺“绣花”功夫,将工作落细落实,更精准对接群众的切身需求,最终获得多赢的效果。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2020年,他接待的901批1787人,无一起“越级上访”。在他带动下,泰兴全市7个乡镇(街道)达到“四无”乡镇标准,243个村(居、社区)达到“无访村”标准。




(来源:新华日报   2021年3月17日8版  记者:杨昉)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