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帮帮看”团队记实

发布日期:2018-11-20 07: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省政府信访局


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帮帮看”团队成立于2017年底,是街道自发组织的信访矛盾化解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街道老党员、退休老干部、退伍老军人、退休老教师、各级老模范等。自成立以来,“帮帮看”团队已参与化解多起矛盾,为街道信访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

我是老党员,又是老书记,退下来也闲不住,干惯了。”有着28年社区书记经历的陈阿姨,爽爽朗朗地站在我面前。陈阿姨是“帮帮看”团队的最早发起人之一。“没有无缘无故的信访,如果需要有一个人去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我愿意。”陈阿姨告诉我,开始加入“帮帮看”团队是因为天一社区的朱妈妈。朱妈妈和儿子们的老宅子年代久远,由于工程建设的原因需要搬迁,可老宅子是她和朱老伯生前一砖一瓦砌出来的,朱老伯去世后共建的房子成了朱妈妈和儿子们唯一的念想,始终下不了狠心搬迁,历时8年始终没有达成补偿协议,连续几年租住在外、躲避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工作,并带着儿子们游转在各个信访点。“大儿子都四十好几了,还没有成家。”陈阿姨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主动揽下了这件“瓷器活”。于是,陈阿姨开始追着朱妈妈跑,约着唠嗑把几十年前的故事反复讲了几十遍、数百遍,却只字不提拆迁补偿的事。几个月后,疑惑的朱妈妈主动向陈阿姨寻求答案,陈阿姨说,“我想让你体验下寻常百姓、正常家庭的生活,不要把生命奔波在上访途中。”没有华丽的修饰,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打开了朱妈妈历时8年的心结。在陈阿姨的奔波下,朱妈妈家陆续解决了青苗补偿、拆迁协议、选房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陈阿姨告诉我:聆听信访故事,钥匙就在身边。

 

(二)

李老伯,大伙公认的“老娘舅”和“金牌调解员”,担任街道司法所长长达15年,退休后成为了“帮帮看”团队的骨干,常年奋斗在访调一线,为社区的“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转移”,风雨无阻每周到社区服务站接访。消瘦的身材、佝偻的身影、粗哑的嗓门、沉重的资料袋已成为他行走在各社区标志性的符号,近年来每年接受各类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资纠纷咨询服务200多人次,成功调处化解了多起信访积案。他告诉我,年轻时为了调解矛盾纠纷、做群众工作,少不了受过气、有过委屈,也难免发过火、拍过桌子,可经过他手的矛盾纠纷更多的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看着李老伯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的乐呵劲,和服务站里数不清的锦旗,有感而发的是:枝叶总会关情,口碑定会叠加。

 

(三)

毛委员,街道党委委员,分管街道信访工作,也是“帮帮看”团队的发起人和筹建者。堰桥街道由三个乡镇合并成立,处在城郊接合部、外来人口较多,是信访矛盾的多发地。“我们始终坚持新官要理旧账,实事求是解决好群众诉求、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她男子般刚毅的脸上浮动着女性特有的柔情,“我们‘帮帮看’团队实现的是双帮、甚至是多帮。这批老同志经历丰富、资源广泛,是群众工作的好手,可以帮社区、帮政府、帮党委发挥余热;而我们这些信访人有困惑、有困难,也需要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来帮助疏导,打开心结。” 毛委员告诉我,团队成立以来,招募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帮友”,帮助一批信访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政策交流等“帮帮看”项目清单。“很多信访事项在我们眼中或许是小事,但对于每一个信访家庭来说肯定是大事。我就是想汇聚多方面的力量,把每一个信访件尽早办好、办得踏实。”毛委员用“踏实”两个字为我们的谈话做了收尾。我沉思良久,在笔记上认真写下“信访事无巨细,满意源于质量”。

作为一名“信访新兵”,两个月的信访工作经历让我明白,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带着一份有温度的情怀。陈阿姨、李老伯、毛委员等“帮帮看”团队成员,他们用自己的温情,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以“为霞尚满天”的热忱,不忘初心,帮助群众化解矛盾,解开心结,以实际行动为全区信访工作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作为一名新晋的信访工作者,这些前辈的优秀品质、优良传统,正是我在为人民服务道路上积极前行的灯塔。

 




(来源:无锡市惠山区信访局   张尧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