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江苏省最美信访干部>媒体报道
“江苏最美信访干部”系列报道之四:为民解难的贴心家人——记南通市海安县信访局局长陆尔宁


【信息时间:2016-11-29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为民解难的贴心家人

——记“江苏省最美信访干部”、南通市海安县信访局局长 陆尔宁

 

   

    “陆局长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要不是他,我骨头都绿了,又怎么会有现在的好日子!”
    1992年退伍的志愿兵老杨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
    老杨说的陆局长就是海安县政府办副主任、信访局局长陆尔宁,已经在信访岗位上干了整整15年,将海安县由省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县变成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获得南通市信访目标管理考评“十一连冠”。15年来,他共办理群众来信5640余件,接待群众来访2132批15728人次,协调处理重大信访问题560余件。

    上访人的事就是我的事 
   

    1992年退伍的志愿兵老杨,一直没有安排工作,而上访十几年的他也没有解决工作问题,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垮了这个曾经的军人。2012年底,一时想不开的老杨,爬上楼顶意欲跳楼。陆尔宁一听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刚开口说话,就被激动的老杨打断:“你是谁?老子上访了十几年,谁帮我解决问题了?”陆尔宁担心当事人会做出过激行为,就当即喝道:“如果跳楼能解决问题,我陪你一起跳!”这话一下子就镇住了老杨。陆尔宁见状,立刻放缓语速:“话说回来,你上有老、下有小,你跳了楼,一了百了,你家人怎么办?”一番话,说哭了老杨。“你认准我陆尔宁,只要有政策、有道理,我就想办法帮你解决。”
    从此,老杨的事就变成了陆尔宁的事:老杨住房被台风刮倒、无钱重建,陆尔宁帮助他落实农民安置房;老杨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陆尔宁到有关部门找政策给予对接;老杨没有工作,陆尔宁千方百计帮助他找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现在,老杨安居乐业,十分感谢陆局长的恩情。

    他的字典里没有“难”和“怕”

    也许是做过人民教师,陆尔宁释法解惑疏导的话语总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也许是当过企业负责人,陆尔宁的字典里没有“难”和“怕”两个字。
    2004年的一天,陆尔宁刚到单位门口,就被几百位老年人围住,他就在门口和群众对起话来。原来,这些老人都是1969年下放的知青,因为历史原因,没有享受到知青待遇,回城也没有给予安置。现在都已经超过了60岁,没有社保,生活没有着落。看着一个个白发苍苍、声泪俱下的老人,陆尔宁眼眶不由地湿了。
    安抚好上访的老人,他立刻开展工作。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分户建立详细档案、查找相关政策法律依据、召集相关部门会商……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摸清了300多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他熬了三天三夜,亲自起草了解决这部分人待遇的报告。因为情况掌握详实,政策理解细致准确,报告很快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批准。当300多名花甲老人拿到政府补恤金发放卡的那一刻,个个老泪纵横,陆尔宁也绽开了带泪的笑容——这些老人终于老有所靠了。

 

 

    主动揽事只是为民解忧

    “群众利益无小事,有些事儿是它们来找你,有些事儿还是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陆尔宁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2013年除夕中午,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吃饭的陆尔宁,发现缩在县政府门口柱子后面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躲躲闪闪、左右张望,凭着职业的敏感性,陆尔宁知道“这个小伙儿有事儿”。他上前热情地招呼询问。原来,小伙儿是黄桥人,在海安县一家织布厂打了六个月零工,临近春节,想结算工钱回家过年。谁知,被老板娘推三阻四,最后还吃了老板娘两个巴掌。人生地不熟的他无计可寻,只能到县政府碰碰运气。陆尔宁一听,立刻放下了自行车,约请了县劳动监察大队、县公安局治安大队负责人,与小伙儿一起来到工厂。经过反复地核查和教育,老板娘终于结算了工钱。在回县城的路上,细心的陆尔宁还帮小伙儿订了一张回家的末班车票和两袋海安特产。
    陆尔宁“多管闲事”,百姓皆知。2012年冬天,县里200多名农民工在外市工地施工,到年底拿不到一分钱,他们找到县信访局。陆尔宁知道这事与海安无关,但他还是让来访的工人回去等消息。他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在争取到领导的支持后,单枪匹马赶到外市政府协调解决。经过几天的艰难协调,400多万元工资终于在年底前如数分发到农民工们手中。“我争取的不仅仅是200多个农民工的血汗钱,是200多个家庭新一年的希望,更是200多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陆尔宁这样回答记者的询问。
    15年的信访工作生涯中,吃苦受累、不被理解是常事,“但信访干部,就是一个窗口,一座桥,代表的是党和政府,也应该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代言人。”陆尔宁铿锵有力地对记者说。

 

 

(来源:江苏法制报 2016年11月29日  A2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